建议了20年,终于盼来这一天——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健民:土壤三普有助于藏粮于地!
自言今岁春耕早,腊雪消来水一犁。雨水节气到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利用4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就通过不同途径提出尽快开展土壤三普的建议,2005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至今,更是多次以政协提案方式就土壤三普提出意见建议。20年心愿终得偿,我感到非常欣慰。”得知这一消息,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主委、中国土壤学会原理事长周健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您可能会问,为啥要搞土壤三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要想真正落实“藏粮于地”,首先就要有健康肥沃高质量的耕地,从这个角度说,土壤三普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土壤三普目的是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
按照计划,今年内,土壤三普应完成工作方案编制、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设、普查试点,开展培训和宣传,启动并完成全国盐碱地普查。
值得一提的是,土壤三普要求强化质量控制,特别强调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国统一的土壤普查工作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于1958-1960年和1979-1985年开展过两次全国性土壤普查,形成了土壤志、土种志、专题调查报告、土壤系列图件、土壤资源数据等资料,积累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为开展退化耕地治理、高效施肥和粮食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956年生人、农学博士周健民和土地已经打了40年交道。这一过程中,周健民尝试利用每一个机会,呼吁开展土壤三普和土壤动态调查的常态化。早在一年半以前,周健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谈及前两次土普。在他看来,第一次土普规模及采集的数据都非常有限,资料也不完整;第二次土普规模宏大,涵盖了全国所有耕地土壤,资料齐全,其数据获得广泛应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对土壤质量还没有完整的认识,普查只关注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肥力指标,没有包括土壤的环境和健康指标。
“刚提建议时,我们说距第二次土壤普查已有20多年,现在说就是40多年了,土壤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凸显出这次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周健民表示,土壤三普对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粮食安全生产、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都意义非凡,不管什么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
我们也注意到,《通知》明确提到,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各地还要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普查队伍培训,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这与周健民此前建议“除中央统一部署和投入外,也需地方政府在部署和投入方面的支持,以及大量基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高度吻合。
“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三普范围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又处在信息化时代,普查工作的仼务更加艰巨,对数据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全面,包括肥力、环境、健康的内容,更要科学准确,要能经得住历史检验和国际认同。为体现土壤调查的连续性,我认为‘三普’不仅要和‘二普’衔接,也要面向未来,助力动态跟踪监测,更要建立各种规程、标准,服务于未来的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寄语土壤三普,周健民这样说。
点赞加在看,文章更好看☟☟☟